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简单来说,就是糖尿病患者的脚出现了问题。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下肢远端的神经出现异常,同时周围的血管也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足部出现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有四个“高”
糖友,你知道吗?糖尿病足有四个“高”的特点。第一个“高”是发病率特别高,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病率达到了8.1%,这意味着很多糖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第二个“高”是复发率高,一旦得了糖尿病足,即使进行了治疗,仍有31.6%的糖友可能会再次发病。第三个“高”是截肢率高,有19.0%的患者可能需要截掉脚或者腿。第四个“高”是死亡率高,达到了14.4%,这对患者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个很大的负担。
尽管糖尿病足的治疗特别困难,但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风险,关键在于早点发现并纠正那些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糖友提供更好的保护。
控制基础病可减少糖尿病足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糖友要积极控制自身基础疾病,尽量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的可能性。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肥胖等风险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基础疾病不仅增加了糖尿病足的发生概率,还可能加剧已患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因此,糖友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与治疗。
糖友应该严格遵从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相关药物,以确保血糖、血压、血脂等关键指标得到有效控制。除了药物治疗外,糖友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的方式来降低患糖尿病足的可能性。建议少吃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转而选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糖友还应该尽量保持每天都进行适量运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或骑自行车等。
另外,别忘了定期给自己做个健康检查,自己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按医生要求检测血脂。注意这些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一旦发现这些指标出现大波动,应立即就医咨询,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检查
患有糖尿病的糖友应该从被诊断为糖尿病开始,每年至少一次主动找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足部皮肤,包括是否有畸形、老茧、溃疡或皮肤颜色变化等异常情况,还会利用专业工具进行神经和血管状况的评估。例如,通过10克尼龙丝试验、针刺或振动觉试验来检查患者的触觉敏感性,以及通过触摸和听诊等方式,评估患者腿和足部的血管搏动情况。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神经和血管病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关于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病史。这些信息对于确定患者发生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多关注自己足部的症状
糖友应留意自己的足部皮肤是否出现颜色青紫、发凉、干燥、皲裂,小腿逐渐变细、力量减弱等症状。这可能提示下肢血管发生了病变,导致供血不足和营养不良。
当糖友感觉双下肢足部仿佛有蚂蚁在爬行,或伴随有双腿疼痛、麻木、皮肤感觉减退,像是随时穿了一层袜子等不适感时,这可能是足部神经出现了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无法准确感知足部的触觉和温度。
糖友还应仔细观察足部,特别是脚踝周围,是否出现明显的肿胀,按压肿胀部位是否出现凹陷。这种肿胀通常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如果发现,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同时,患者还应注意日常护理,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不穿过紧的鞋袜等。
糖友在行走时,如果出现单侧或双侧的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行走困难,呈现出一瘸一拐的步态,但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又能继续行走,这可能提示下肢血管和神经发生了病变。病变会影响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和感觉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走。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糖友应该尽快就医,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养成日常足部护理好习惯
每日用温水洗脚,水温保持在37~38℃,温度不要过高;每次泡脚时间5~10分钟就好;洗完脚后擦干脚趾间的水分,保持脚趾间干爽;在洗脚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脚的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以及皮肤感觉等,注意有没有红肿、破溃、水疱、老茧和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脚是否能正常活动。这些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足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修剪趾甲应在洗脚后进行,不要过度修剪,趾甲修剪过短或过长都可能导致甲沟炎;对于因脚部变形而形成的鸡眼,患者不要自行剪除,以免扩大伤口引发感染。同样,去角质等也不要自己去做,以免损伤皮肤。足部一旦有外伤,要及时找专业医师处理、接受正规治疗。
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暖水壶等物品时,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烫伤。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烫伤,都可能对足部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并定期检查皮肤状态。冬季应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及时加穿袜子,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
选择透气性好、宽松舒适的鞋袜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穿过紧过松或质地粗糙的鞋袜,以减少对足部的摩擦和压迫。要勤换鞋袜,保持足部卫生。鞋子则需选择有足够深度、具有保护功能的舒适鞋,不要穿小号鞋、硬底鞋等,以防影响脚的活动或造成脚摩擦伤、挤压伤。
严禁光脚走路,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应该穿拖鞋。每次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是否有沙粒、异物及突起,确保穿鞋安全。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